華清宮(華清池 ? 驪山)景區位于西安城東30公里,與兵馬俑相毗鄰。因其亙古不變的溫泉資源和眾多歷史事件享譽海內外,成為中國唐宮文化旅游標志性景區。
宮內勝景:
華清宮歷史悠久,周、秦、漢、隋、唐等歷代帝王在此建有離宮別苑,宮內集中著唐御湯遺址博物館、西安事變舊址——五間廳、九龍湖與芙蓉湖風景區、唐梨園遺址博物館等文化區和飛霜殿、萬壽殿、 長生殿、環園和禹王殿等標志性建筑群?!皽厝灐北P山溫泉因開發利用早且備受歷代帝王的青睞,享有“天下第一御泉”的美譽。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姜寨先民就開始利用驪山溫泉。源遠流長的驪山溫泉凝聚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景區內的這塊溫泉頌石碑高154厘米,寬72厘米,厚19厘米,盤龍螭首,梯形跌座。是北魏雍州刺史元萇篆刻,碑文寫到“溫泉乃自然之經方,天地之元醫,干城萬國之民,懷疾枕菏之客,莫不宿糧而來賓,療苦于水”,此碑是華清宮現存最早的文字實物資料。唐御湯遺址博物館這里就是《長恨歌》中描述楊貴妃出浴場景的浴池所在地,在安史之亂后,原來的建筑殘存無幾。1982年,臨潼縣人民政府在修建“貴妃亭”時,偶爾發現了唐代浴池遺址,后經發掘整理,建成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這個湯池小巧靈瓏,設計獨特,東西長3.6,南北寬2.9,形近似橢園形。池壁全由青石拼砌而成,湯池上下兩層的臺式結構,由18組卷石拼砌而成。池中有供楊貴妃沐浴時的專用的長條石,刻有“楊”字紋樣。池底中間有一直經為10厘米大小的進水口。這里出土了一漢白玉雕刻的蓮花底座,底座上蓮接噴頭,下接陶水管道與總水源相接,溫泉水因自然壓力通過管道從蓮花噴頭四散噴出,這灑落下來的水霧呢,也就和今天的淋浴相差無幾。貴妃池東邊緊挨著的便是唐玄宗專用的御湯。唐時池上建有九龍殿,殿外有白玉雕成的九條龍,口噴泉水。此湯平面呈寫實的蓮花狀,故又名“蓮花湯”。西安事變舊址華清宮的五間廳是當年西安事變發生的地方。直到今天五間廳的玻璃窗、墻壁上還保留兵諫發生激戰時的彈痕,各房間辦公室用的桌子、椅子、床、沙發、茶具、火爐、地毯、電話等,均按原貌復制擺放。
歷史事件: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9年,周幽王得美女褒姒,可美人卻終日不笑。為此,幽王與奸臣虢石父商議妙計,點燃了驪山烽火臺的狼煙。天下諸侯觀烽火,速帶領兵馬救駕,幽王卻告訴諸侯:“為取娘娘一笑而舉烽火也”,于是褒姒大笑。各路諸侯乘勇而來,忿怨而歸。犬戎國看到幽王昏庸無道,人心背離,趁機領兵進攻。兵臨山下,周幽王急舉烽火調兵,而諸侯無一路前來救駕。幽王攜褒姒逃至驪山下,被犬戎所殺。留下了“一笑值千金”、“一笑失天下”、“烽火戲諸侯”的歷史典故。
而此烽火臺就是高聳在海拔913.6米的驪山西繡嶺第一峰上的烽火臺。蘇東坡驪山賦詩北宋嘉祐年間的驪山溫泉,經過劉子颙等人一番苦心修繕,美不勝收,惹得四方游人蜂擁蝶聚,吟詩作賦,抒情懷古。在這些不勝枚舉的詩賦艷詞中,初露頭角的文壇巨擘蘇軾游驪山所作的 《虢國夫人夜游圖》、《驪山》 等杰作卓爾不群。西安事變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張學良、楊虎城在華清池發動兵變,扣留了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游玩指南:
景區內可以觀看大型舞劇。
景區在2007年推出的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 2012年又推出的多媒體影像劇《玄境長生殿》。其中《長恨歌》只在4-10月期間演出,普通席位的票價,根據區域不同,在200-300元之間。
還有根據歷史事件改編的《1212西安事變》,真實而生動的展現了“西安事變”鮮為人知的歷史原貌。
如果想要嘗試一下在這里泡溫泉,那么可以入住華清宮內的酒店,這里提供天然的驪山溫泉供住客享受。
前往:驪山位于西安市臨潼區,毗鄰華清池,如今兩個景點已經合并。驪山樹木茂盛,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山中分為東,西繡嶺,西繡嶺集中了驪山的大部分景點,其中包括烽火戲諸侯的“烽火臺”和西安事變中的“兵諫亭”。
驪山不高,從東大門(昭陽門)進入景區后,一個多小時就可以步行到山上的最高景點“烽火臺”。大門附近有索道(另收費),索道上站就是“老母殿”,但一般游客都是步行上山,體驗在林中穿行的登山樂趣。
驪山分為東、西繡嶺兩個區域,西繡嶺集中了驪山的大部分景點,有烽火臺、長生殿遺址、晚照亭、老母殿、老君殿、兵諫亭、三元洞等。
兵諫亭(以前稱“捉蔣亭”),老母殿供奉著“驪山老母”(也稱“女媧娘娘”),傳說老母曾經在驪山煉石補天;而歷史上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典故,就發生在山頂的烽火臺。過了烽火臺后往東就到東繡嶺,主要景點有“石甕寺”、遇仙橋等,據傳寺和橋都建于唐代。
驪山腳下就是著名的“華清池”。傍晚夕陽下,在山上的“晚照亭”俯瞰華清池和整個臨潼,就是關中著名景色之一的“驪山晚照”。從驪山腳下坐“游五”專線車到兵馬俑,約40分鐘。
前往:《復活的軍團》演出(不含門票)是中國實景沉浸式多媒體戰爭史詩劇,由中國導演金鐵木先生執導,在兵馬俑的故鄉——臨潼演出。該劇共四幕十場,通過廷議,征兵,動員,家書,攻城,犧牲等劇目,融入家書抵萬金,兒行千里母擔憂,新婚別等情感,讓游客身臨其境的感動家國情懷,戰爭才能結束戰爭,才能開拓萬世太平的鐵血強國精神。通過塑俑,復活,尾聲等劇目,讓來參觀兵馬俑的四方賓客清晰的懂得,世界八大奇跡兵馬俑就是大秦的魂,是大秦的血,是由無數個黑夫和驚的犧牲,才有的統一,才有的大秦。今天矗立在秦陵博物院里的秦俑就是無數無名英雄的豐碑,這些普普通通的秦人創建了大一統的秦國,我們的文字來自秦人,我們的疆土的秦帝國的延續,我們統一的中華民族,在秦帝國時期,開始形成。他們與我們血脈相連..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又稱兵馬俑、秦兵馬俑。它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與秦始皇帝陵一同組成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兵馬俑素有世界第八大奇跡之稱。這里出土的一千多個士兵陶俑,形象各不相同,神態生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歷史背景
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前后將近使用了72萬人力,修筑時間長達38年,工程浩大。直至秦始皇去世陵園都未修建完成,由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1年多才完成。
傳聞中,秦始皇耗費無數人力物力財力,為自己建造了一個地宮,而兵馬俑就是地宮的守衛者。
秦兵馬俑可謂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這個皇帝的意志分不開。
1974年3月,陜西省臨潼區西楊村的農民打井時偶然發現了一些陶俑的殘片,經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勘探和試掘,確認它是一座大型的俑坑,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一號兵馬俑坑。
1976年4月、5月在一號俑坑的兩側,又發現了二號、三號兵馬俑坑,每個坑的大小形狀、出土器具各有不同。有學者認為,三號坑是統帥一、二號兵馬俑坑的指揮部,古代稱為“軍幕”。
在秦兵馬俑陪葬坑遺址上建立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1979年正式開放,主要參觀點包括秦兵馬俑一、二、三號坑、銅車馬陳列廳及相關臨時展覽。
參觀導覽博物館門票可以參觀包括一號坑在內的三個兵馬俑坑和出土文物陳列室、銅車馬展廳、秦始皇陵。這里出土的兵馬俑根據裝束、神態、發式的不同,可分為將軍俑,武士俑,車士俑等,每一個陶俑的臉型、發型、體態、神情都各不相同。陶俑、陶馬原本都是彩繪,由于后來的火燒和浸泡,大多已剝落變色。
一號坑
景區中的一號俑坑是較早發掘出來的。俑坑東西長約230米,南北寬約62米。根據試掘已出土陶俑、陶馬的排列密度推算,一號兵馬俑坑內約埋藏陶俑、陶馬六千件,同時還有大量的青銅兵器。
一號坑也是目前拼湊完成較令人震撼的一個展廳,你可以看到龐大的士兵陶俑軍隊矗立在俑坑內,形態各異,據說光是胡子的造型就有三十多種。仔細觀察,每一個士兵都栩栩如生,從盔甲到表情,從武器到手掌上的紋路,無一不令人驚嘆。
二號坑和三號坑二號坑和三號坑分別在一號坑的兩旁。和一號坑一樣有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近二千件。有車兵、騎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種,排列整齊有序。震撼雖然不如一號坑,但是因為每個俑坑的隊伍、作用都不同,所以同樣值得一看。
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陶俑裝束、神態各異,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征。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鈹、矛、戈、戟、殳、弩機以及大量的箭鏃等,大部分兵器歷經兩千多年依然鋒刃銳利,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
銅車馬展廳1980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側二十米左右、距地表約七米深的地下發掘出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這是我國考古史上發現較早、體形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青銅車馬,對我國秦代冶煉與青銅制造技術、車輛結構等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每乘車前駕有四馬,車上各有一御官俑。銅車馬造型逼真,裝飾華美,大量使用金銀為飾品和構件,制作非常精巧,被譽為“青銅之冠”。
出行提示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天天游客如織,在參觀時可以避開高峰,先從三號坑開始游玩。游玩完畢后,游客可以乘坐景區的旅游專車前往秦始皇陵。